政府信息公开

十堰市交通运输局信息公开


关于印发《十堰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011081010/2023-23935
文件类型
通知
发文单位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字号
十政办发〔2022〕59号
发布日期
2023年01月10日 18:50:00
效力状态
有效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十堰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十堰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12月30日

十堰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促进全市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依据《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1.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十堰市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货运总量5958万吨,比“十二五”末增加25万吨;2020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9.52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194%;2020年快递业务总量1704.59万件,比“十二五”末增长261%,快递业务收入3.49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194%。

2.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十三五”期间,十堰被列入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制造业物流、商贸流通物流、农村物流、大宗原材料物流、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等专业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建成了许家棚物流园、林安物流园、华西物流园、佰昌物流园、东城物流园,东风商用车物流中心、凯达物流配送中心、新合作物流配送中心、鼎元物流配送中心等“五园四中心”。“十三五”末期,全市100%的县(市、区)建有物流中心,80%的乡镇建有物流综合服务站,60%的行政村建有物流服务点,100%的行政村通邮。

3.立体交通体系形成。“十三五”期间,十堰正式迈入“高速”“高铁”“高飞”时代,形成铁水公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铁路方面,汉十高铁全线通车,十堰至西安高铁开工建设,全市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219公里,其中高速铁路74公里。水运方面,全市航道通航里程达到763公里,省政府将十堰港列为湖北省重要港口,现已建成8大港区237个生产性泊位,港口吞吐量达到400万吨/年。公路方面,全市形成以6条高速公路为主轴,以国省道为骨架,以县乡村公路为连结的公路网络,实现全部县(市区)2小时高速通达。空港方面,武当山机场已开通24条航线,通达35个城市,旅客运输量突破150万人次,迈入全国百万级机场行列,竹山通用机场正式开工建设。

4.市场主体快速成长。2020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其中运输类企业约1000家,仓储类约90家,涉农物流企业约90家,2A级以上物流企业40家,总数位居全省第4。林安商贸物流园、昌升商贸物流园、佰昌商贸物流园、华西农商城、郧阳区寿康永乐物流园、宏顺物流园、东利洋物流园、竹山通济沟物流园、鄂西北集疏运配送中心等一批骨干物流项目建成运营,其中林安物流园、佰昌物流园被列入省级示范物流园区。

5.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十三五”期间,十堰市所有县(市、区)全部纳入国家及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区),丹江口市、郧西县、竹溪县成为全国电商试点县,竹溪县、竹山县、房县被纳入全省农村物流发展试点地区,亨运物流公司纳入全国甩挂运输试点,新合作超市被确认为省级商贸物流标准化示范企业,寿康永乐公司成功入选全国智慧物流配送示范企业。建设第四方物流平台、物流信息交易平台、会展中心、公路口岸等核心配套设施,采用“商贸+物流”、“基地+网络”的新模式,形成线上线下展示、采购、外贸等核心平台区,致力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商贸物流中心。

“十三五”期间,十堰市物流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与更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内国际物流通道有待进一步畅通。国内物流通道多以公路为主,干支线与市域内物流网络节点衔接不够紧密,多式联运“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铁路、航空的国际物流通道不够通畅,与“一带一路”融入不够。二是物流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依托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设施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现代化仓储、现代化多式联运转运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三是物流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东风集团战略布局的调整,导致原有物流节点与网络布局不合理,跨区域产业分工和资源分布不平衡,物流成本相对较高,物流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四是现代供应链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现代物流业与产业融合程度不高,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上下游联动缺乏,冷链物流发展缓慢,应急物流体系尚未建立。五是物流支撑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现代物流业所需的数据、标准、人才、信用等要素支撑保障不够,尚未形成健全体系,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期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不断提高,统筹“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十堰面临对内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新要求;对外应对国内外各类风险挑战引发的新问题,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新形势。

1.国际经贸格局调整和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将促使十堰融入全国全球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短期而言,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畅,全市的汽车产业发展受挫,但也带来了空气清洁过滤等汽车健康与环保相关的零部件、新型救护车、医药与装备的轻型物流车等新机会出现。长期而言,全市基于追求供应链跨区域高效运行,提升国内国际竞争力的根本要求没有改变。因此,“十四五”期间,十堰要发挥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组织方式、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培育新的竞争力,实现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

2.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促使十堰加快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强化资源配置、要素集聚与辐射增强的能力。从需求端看,我市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服务化、品质化和多样化消费需求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供给端看,汽车、生物医药、农产品等支柱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关键领域一批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因此,“十四五”期间,十堰要加快建成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全方位融入国家物流运行体系,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促进区域大流通,以更高水平参与国内国际市场,全面融入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着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重要节点和战略链接。

3.全市构筑“一核带动、两翼驱动、多点联动”区域布局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促使十堰优化物流空间布局,完善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实现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随着 “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建设的深入,全市将更加注重区域的协调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新型消费扩容提质,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加强供应链上下游协同,进行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再造,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全流程、各环节的有效对接,建立起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机制,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产业发展质效。因此,“十四五”期间,十堰应立足现代产业发展和消费需求,进一步优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物流组织模式,深度联动汽车、生物医药、农产品、商贸、金融等产业协同发展,全面提质增效降本,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促使十堰积极推动面向未来的智慧物流发展,培育枢纽经济规模发展新范式。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跨境电商、众包物流、共享物流、新零售以及O2O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兴起,推进物流组织和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十四五”期间,十堰应准确把握新一代科技革命与物流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金融、供应链等技术,推动十堰物流智能化、智慧化发展,推动现代物流业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强化物流枢纽平台和网络组织联动功能,积极培育枢纽经济要素聚集、产业联动融合发展的新范式。

5.围绕生产生活生态共建共荣,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将促使十堰物流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普及,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实践深入,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将进一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安全应急、全域旅游、现代农业等绿色产业将振兴发展,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进程加速。因此,“十四五”期间,十堰应加快转变物流发展方式,以“公转铁”、多式联运等高效物流组织为重点,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大力推进绿色物流、低碳物流发展,全面建设绿色物流运行体系。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推动十堰市现代物流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突出“提质量、增效率、降成本”主线,深化物流领域供给侧改革,提升物流业规模与水平,优化物流空间布局,完善物流体系建设,升级现代物流功能,发展物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物流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推动物流业与其他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发挥十堰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效能,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全市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提供现代物流支撑。

(二)基本原则

——优化高效。以推动现代物流业网络经济、规模经济发展为导向,通过物流规模结构、空间结构、组织模式的优化,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创新融合。突出以现代供应链组织管理为核心,创新发展物流新业态新模式;以数字赋能现代物流业,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物流业与其他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协作联动。统筹物流设施、要素、功能、服务的协同发展,提高物流与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联动协作水平,以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促进产业间协同发展。

——智能绿色。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加大物流智能化、智慧化发展进程;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构建绿色低碳物流体系,建成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样板城市。

——开放融入。进一步扩大区域开放力度,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主动融入全国全球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拓展国际物流。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十堰市物流通道更加畅通,物流组织更加高效,市场主体不断壮大,物流成本大幅降低,保障措施逐步健全。到2025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物流业增加值增速超过GDP增速,基本建成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物流成本更低、运行效率更高的“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将十堰打造成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农村物流融合发展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商贸物流中心。

物流通道更加畅通。到2025年,力争所有县市区通2条以上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基本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标准,具备条件的乡镇实现双通道连通,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实现双车道畅通;巩固“十汉欧”班列、拓展“十西欧”班列,扩大铁路列车开行范围;力争开辟十堰至武汉水运航线1条以上;力争新开航空航线4条、通达城市增加7个,形成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航空客机腹舱货运网络;力争全市物流园区达18个,实现100%县有物流中心、100%乡镇有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站、100%建制村通邮政快递物流。

物流组织更加高效。到2025年,力争建立“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园区中转+末端配送”现代化多式联运网络,推进“干支末配+仓云配”一体化组织;力争新增1个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力争货物实现周边国家三日达、国内主要城市二日达、市内当日达;力争城市货物统一配送、共同配送比例达60%以上。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到2025年,力争引进国内物流50强、全国5A级大型物流企业2家以上;力争新培育A级物流企业20家以上,总数突破60家;力争新增国家级、省级示范物流园区(企业)各1个以上,培育城市配送示范企业15家以上,力争规模以上物流企业总数达40家,打造数据多元集成、服务全链共享、资源跨域协同的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平台1个以上、同城配送信息平台1个以上。

物流成本大幅降低。到2025年,力争城市绿色货运停靠点达100个左右、新能源车辆达1200台以上;力争全市铁路货运发送量达400万吨以上、水路运输货运量达500万吨;铁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公铁水联运年均增长率达15%;力争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物流质量明显提升。

保障措施逐步健全。到2025年,支持引导物流业规范发展的相关政策更加健全,物流业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健全,培育物流业领军企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人才引育的措施更加有效;物流行业信用体系更加健全,物流统计制度更加完善;建立物流从业人员培训长效机制,基本建成产教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三、空间布局

(一)布局导向

布局建设物流枢纽。整合优化存量物流设施,优化物流基础设施供给,加强干线运输资源衔接,促进干线、支线物流和末端配送一体化发展。加快十堰市国家级物流枢纽建设,围绕服务汽车、农产品、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消费需求,布局建设一批集应急、冷链、快递、联运等多功能一体、设施集约的区域物流枢纽。

联通畅通物流通道。以国家干线物流通道为主干,补齐铁路物流通道短板,巩固公路物流通道综合优势,提升航空物流通道服务能级,推动形成货畅其流、经济便捷的跨区域物流大通道,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物流通道建设。提高物流通道承载能力和转运效率,服务鄂渝陕豫地区物流需求和沿线城市对外物流需求。以优化汽车产业链物流为抓手,畅通物流末端通道,建设应急物流、生鲜冷链、农产品专业物流通道。依托“一带一路”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建设。

构建优化物流网络。科学规划,更加优化物流基础设施布局,构建便捷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大力发展先进的物流装备设施,鼓励先进运输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顺畅衔接和高效中转,提升物流体系综合能力。加快高铁物流网络建设。构建跨行业跨区域的智能化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加强专业供应链服务、综合运输信息、物流资源交易、电子口岸和大宗商品交易等平台建设,促进各类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二)布局方案

坚持以存量设施整合提升为主、增量设施补短板为辅的基本原则,规划形成“三横两纵”联通国内国际的物流大通道;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核心、南北两个产业发展服务带为主要框架,三大区域物流枢纽为主要引擎,七个区域物流集群为支撑,全域覆盖综合物流服务的“一核三区七集群全覆盖”(“1+3+7+N”)的现代物流枢纽经济发展格局。

十堰市“三横两纵”物流大通道。按照十堰“两小时航空圈”、“两小时高铁圈”、“两小时高速圈”大交通格局,构建“三横两纵”物流大通道。“三横”,即武汉-十堰-西安物流大通道、南阳经十堰至安康物流大通道和荆门经十堰至安康物流大通道。“两纵”,即洛阳-十堰-宜昌物流大通道、十渝物流大通道,见下图。

十堰市“三横两纵”物流大通道图

“一核三区七集群全覆盖”(“1+3+7+N”)的四级物流发展格局。重点补齐物流枢纽(园区)的功能性设施短板,提高现有物流枢纽(园区)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着力建设以国家级物流枢纽、承载物流园区为核心,物流中心为辅助、乡镇村综合服务站为补充的四级物流发展格局。

——“一核”,即十堰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核心集聚区。该区是全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核心区,其主要围绕汽车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以及特色农业生产加工、生物行业,提供集原材料供应、中间产品和产成品运输、装卸、储存、配送、分销、流通加工、国际物流、物流会展、物流金融、物流科技与信息化服务等一体化现代供应链服务,以承接中西部地区国际国内铁路物流需求和本区域生产服务物流需求为主。

——“三区”,即十堰东物流枢纽、十堰西物流枢纽、十堰北物流枢纽。十堰东物流枢纽对接国家物流枢纽核心区的汽车、农产品生产服务型物流需求,满足全市生活性物流服务需求,实现农副产品、中药材集散、冷链仓配、加工、应急储备等功能。十堰西物流枢纽作为区域公铁联运生产型服务枢纽,主要实现公铁多式联运、产业服务型公共仓储功能,大宗商品特别是汽车零部件区域分拨、配送、加工功能,生物医药物资应急储备功能等。十堰北物流枢纽主要围绕农产品、大宗粮油商品的加工、商贸流通、冷链服务、应急储备等功能。

——“七集群”,分别是丹江口市物流集群,主要服务于丹江口市食品饮料产业、水电清洁及新能源新材料、冶金化工等产业的生产性物流需求和生活性物流需求;郧阳区物流集群,主要服务于汽车产业、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与配送等产业和滨江新区、郧阳区居民生活服务;郧西县物流集群,主要服务于木材循环利用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产业,以及生活型物流服务;竹山县物流集群,主要服务于农副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电子信息、绿松石等产业的生产型物流,以及生活型物流服务;竹溪县物流集群,主要服务于农副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生物医药制造等产业的生产型物流,以及生活型物流服务;房县物流集群,主要服务于农副产品加工、文化旅游、中药材加工、纺织服装、新能源新材料制造等产业的生产型物流,以及生活型物流服务;武当山特区物流集群,主要服务于武当山景区旅游、康养休闲、文创等相关产业的生活型物流服务。

——“全覆盖”,即全市所有乡镇村实现物流中心或物流综合服务站全覆盖。

专栏1  十堰“三横两纵”五条物流大通道

——武汉-十堰-西安物流大通道。以武西高铁、襄渝铁路、东风专用线、国道316、十白高速为主骨架,辅以汉江。向西连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为主的关中城市群,是对接“一带一路”综合物流大通道的重要组成段;向东连接襄阳、随州、武汉都市圈。重点服务十堰城区、郧阳区、郧西县的市域物流需求和沿线乡镇对外物流需求,支撑十堰国家级物流枢纽建设,服务汽车、装备制造锻造业、水及水加工产业、生物医药、农产品等产业。

——南阳经十堰至安康物流大通道。规划建设十堰至安康高铁、十堰至南阳高铁,辅以十天高速,将南阳、十堰、安康顺畅链接,重点服务十堰城区、郧阳区、竹溪、竹山、房县的对外物流需求,支撑十堰国家级物流枢纽建设,服务汽车、装备制造锻造业、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与环保产业等产业。

——荆门经十堰至安康物流大通道。以麻安高速为主骨架。省外向西北方连接西安等地;向东连接襄阳、武汉都市圈。重点服务房县、竹山县、竹溪县物流需求和沿线城市对外物流需求,支撑十堰国家级物流枢纽建设,服务生物医药、农产品、绿松石等产业。

——洛阳-十堰-宜昌物流大通道。以运十高铁、呼北高速为主骨架,以国省干线,在建十淅高速为补充,向北省外连接河南城市群,向南省内连接宜荆荆城市群。重点服务十堰城区、郧阳区、房县、丹江口市物流需求和沿线城市对外物流需求,支撑十堰国家级物流枢纽建设,服务汽车汽配、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农产品等产业。

——十渝物流大通道。以十巫高速为主骨架。南连重庆,北向计划经过郧西县(武西高铁设置站点),延伸至商洛方向。市内主要连接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等地。支撑十堰国家级物流枢纽建设,服务生物医药、农产品、清洁能源与环保产业、绿松石等产业。

四、畅通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

(一)畅通联通对外物流大通道

加快国内物流大通道联通。加快推进十西高铁建设,优化整合东风铁路专用线和国铁铁路资源,争取十堰-安康、十堰-南阳、十堰-宜昌高铁项目,发展高铁快运,推动双层集装箱铁路运输发展,形成十堰东至武汉都市圈、西达关中城市群的“两小时高铁圈”和南北向大通道;加快福银高速改扩建、十巫高速、十淅高速、房神高速等项目建设,畅通快进快出通道,实现与相邻省份、周边中心城市互联互通,完善“三横三纵”高速公路网。加快航空物流发展,加强国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积极推进我市竹山、郧西县、丹江口市、竹溪等通用机场建设,构建多式联运空中走廊。推动陈家港作业区综合码头建设,提高港口使用效率和服务品质,实施汉江航道整治工程、区域港口一体化工程,整合汉江十堰段港口岸线资源,形成“三主五辅”港口集群,提升沿江港口承载能力,加强与武汉港、上海港、宁波港的合作,开展铁海、铁水多式联运。

延伸拓展国际物流大通道。打通陆上联运国际物流通道,加快建设国家物流枢纽铁路专线建设、铁公多式联运区、国际口岸、海关监管中心、保税物流中心等建设。实现十堰市与其他国家级物流枢纽无缝链接,重点打造十堰通往“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和城市的国际陆上物流走廊。打通空中联运国际物流通道,加快拓展武当山机场国内国际航线,推进实施武当山机场航空口岸改扩建工程,全力推进武当山机场航空口岸建设,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强与武汉天河机场、鄂州机场战略合作,有序开通港澳台地区航线和东南亚地区国际航线。

(二)衔接畅通对内交通物流网络

统筹衔接交通基础设施与通道。构建以铁路、机场、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为主体,汉江、堵河航道为补充,乡村公路网为支撑的具有公铁空水多式联运功能的物流通道。完善市域铁路网、高铁快运物流网,完善地方支线铁路交通;完善市域村镇公路网,拓展城市主轴线,加密交通骨架路网,打造更多的城市快速出口通道;实现城区至各县市区一级公路贯通联网,所有乡镇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联通,以通畅的交通物流网络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面乡村振兴。

优化升级物流基础和配套设施。加快多式联运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畅通铁路“微循环”。积极谋划争取十堰-安康、十堰-南阳、十堰-宜昌等铁路项目纳入国家、省中长期规划。依托武当山机场加快建设空港货运站,构建多式联运空中走廊。加快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实现公铁、公空国内国际货运中转集散、口岸检疫检验作业等功能。加快交通物流配套设施建设,围绕已建、新建或待建的交通枢纽调整、预留或规划相应的物流和多式联运配套空间,保障物流业合理用地需求与科学规划。加快产业或专业物流设施设备更新升级,加快乡镇物流综合服务站和村级物流综合服务点相关设施建设和升级。

专栏2  十堰市畅通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十四五”主要建设项目

1.十堰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项目

2.十西高铁项目

3.十堰市张湾区公铁联运物流基地项目

4.福银高速、麻安高速、十天高速、呼北高速、十巫高速、十淅高速项目

5.丹江口城区经郧阳至郧西城区公路,G316、G346、G241、G209、G242、S281十堰段

6.武当山机场改扩建项目

7.竹山、郧西、丹江口市、竹溪县等通用机场建设及临空产业园项目

8.汉江丹江口至襄阳段千吨级航道整治工程

五、构建高质量物流枢纽网络

(一)建设高质量国家物流枢纽

在强化现有物流园区或物流企业核心业务的基础上,建成十堰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园区内铁路专线、多式联运基地、公共信息平台等项目。完善优化公铁联运枢纽网络,建立以“干线运输+区域分拨”为主要组织方式的现代化多式联运网络,铁路集装箱运输比重和集装箱铁水联运比重大幅提高。强化提升枢纽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十堰市国家物流枢纽体系,推动十堰市物流资源向物流大通道沿线布局,向国家物流枢纽体系集中,促进区域内和跨区域物流活动的组织化、规模化发展。组建十堰国家物流枢纽运营企业联盟、绿色货运联盟等覆盖全市的现代物流运营体系,实现统一的资源整合和功能优化、业务流程与生产组织一体化、技术设备与服务质量标准化。

(二)加强物流园区资源要素集聚

强化全市物流园区科学规划布局,加强资源整合,实现集约化经营。加快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和园区的建设,推进十堰各物流园区水、电、路、通讯设施和多式联运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化立体仓库和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园区周边公路、铁路配套。推广使用先进组织方式和智能化管理技术,完善十堰市物流园区管理体制,发挥物流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争创国家级、省级示范物流园区。

(三)发展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化

强化区域协同联动发展。大力推进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完善的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加快十堰城区—郧阳区一体化建设,增强中心城区对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丹江口市、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物流与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推动产业沿物流通道优化布局,增强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物流体系,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

促进城乡配送一体化。加快构建城乡双向畅通的物流网络,完善城乡配送基础设施,城市物流向社区服务集成化发展,农村物流向乡镇村末端综合服务站延伸。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城乡共同配送,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各县(市、区)生活物资公共配送、智能快递柜等项目。

推进跨界区域共享共建。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十堰市物流信息发布,畅通区域物流货物交易信息。加快以林安物流园为中心建设十堰—武汉“钟摆式”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九州货物快运”班列。密切十堰与通道沿线省(市)的合作,特别是加快与武汉、襄阳、宜昌、西安、重庆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合作联动,全方位融入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实现优势互补、平台联建、利益共享。继续做好十堰与武汉、广州等省级汽车产业链合作,打造“飞地经济”样板。

专栏3 十堰市构建高质量物流枢纽网络“十四五”主要建设项目

1.十堰高铁快运物流基地项目

2.寿康永乐商贸物流园二期项目

3.十堰昌升国际商贸城二期物流园项目

4.十堰市鼎元物流中心二期工程项目

5.十堰市综合交通运输产业园项目

6.十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物流园项目

7.十堰市供销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

8.竹山县宝丰商贸物流园项目

9.竹山县竹坪乡物流园项目

10.郧西高铁快运物流中心项目

11.郧阳区物流综合服务中心项目

12.丹江口市交通综合物流园项目

13.丹江口市空港新区商贸综合体建设项目

14.竹溪县公共物流配送中心项目

15.竹山县生产生活物资公共配送中心项目

16.郧西县生产生活物资公共配送中心项目

17.鲜锋供应链公共配送中心项目

18.速递物流处理中心项目

19.十堰市快递物流产业园项目

20.竹溪县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项目

21.竹山县公共配送中心项目

22.武当山物流配送中心项目

23.房县公共配送中心项目

六、推进现代物流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一)推进“制造业+物流”融合发展

推动大型制造企业从市场需求出发,通过供应链管理实现网链式协同采购、制造、研发和物流,引导中小微企业通过“分享产能”“共享工厂”进入现代供应链体系,盘活资源,为整个现代供应链生态降本增效。全力发展智能制造物流、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物流、汽车后市场物流,围绕汽车全产业链物流需求畅通物流通道,完善物流枢纽网络,促进“两业融合”,发挥十堰国家物流枢纽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提升装备制造、生物产业、农产品生产加工、清洁能源和环保等其他制造业供应链,支撑十堰建成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汽车制造业+物流”融合发展。创新产业服务模式,积极融入“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重点服务茅箭区、张湾区、十堰经开区、丹江口市、郧阳区等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商贸、流通全产业链,引导产业沿物流大通道布局。结合东风公司物流,整合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物流资源,聚集汽车物流仓配资源,形成汽车物流枢纽网络,为周边其他制造业供应链提供协同。鼓励物流企业为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企业量身定做物流与供应链一体化服务方案。建立以汽车交易、整车口岸、供应链金融、汽车会展等为核心的汽车物流服务体系,打造全国商用车及其零部件供应链管理中心,实现十堰汽车产业产销对接和出口通关一体化操作。发展“汽车+”跨界融合的汽车后市场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商用车后市场服务基地和综合交易中心,建设十堰汽车零部件分拨中心、交易平台、电商服务平台。

“生物医药制造业+物流”融合发展。提升物流为十堰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及商贸流通集群,丹江口市生物医药产业、房县中医药制造、竹溪精细医药化工等产业集群进行配套服务、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服务能力。聚焦疫苗等医药产品,优化医药冷链服务流程,提升专业化冷链物流服务能力。鼓励物流和生物医药、中药材供应链企业开发面向生物医药加工制造企业的物流大数据、云计算产品,提高数据服务能力,协助制造企业及时感知市场变化,增强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应急响应能力和柔性生产调整能力。

专栏4  十堰市“制造业+物流”融合发展“十四五”主要建设项目

1.东利洋物流园二期项目

2.东城物流园项目

3.景晟物流园区项目

4.竹溪县金铜岭工贸园物流中心项目

5.鄂西北木材物流交易中心项目

6.竹山县中药材冷链仓储物流项目

7.十堰市九安药业医药销售物流项目

8.十堰国人药业医药销售物流项目

9.鄂西北医疗物资应急储备基地项目

10.丹江口市陈家港综合物流项目

11.竹山县宝丰卫浴汽配产业园项目

(二)推进“现代农业农村+物流”融合发展

依托农村连锁企业、农村电商运营企业等农村流通主体,加快构建跨区域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体系、寄递物流体系,建立全市域高效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构建乡村物流设施共享体系,推进农产品产地与销地、批发市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产销对接、安全检测、加工包装、统仓统配、溯源查询等功能,推动农产品供应链创新发展,推动农村商贸流通设施现代化,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供应链网络。支持涉农企业依托供应链管理理念,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订单合作等方式,建立农业供应链体系,有效整合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功能,同时探索智慧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集成农业全程供应链大数据,实现农产品实物溯源,完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

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发挥十堰竹溪县、竹山县、房县、郧阳区等地,肉、茶、菌、菇等特色农产品优势,打通“从田头到餐桌”农产品销售链条。支持鲜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推广冷链标准化;推动产区合作社、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建设产地公用型预冷库或推广使用移动冷库,依托县城、重点镇布局建设一批产地冷链集配中心。通过数字化、智慧化技术应用场景,加快建设冷链物流追溯监管平台。

完善农村寄递物流。推进不同主体之间标准互认和服务互补,整合交通、邮政、供销、流通、金融、合作社等网点资源,创新乡镇村物流网点运营模式,实现“一点多能,多站合一”功能,采取多种方式合作共用末端配送网络,加快推广农村寄递物流共同配送模式,扩大“快递进村”覆盖范围,提升农村物流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专栏5  十堰市“现代农业农村+物流”融合发展

“十四五”主要建设项目

1.十堰区域城乡供应链项目

2.武当绿色食品产业园

3.郧阳区供销社冷链物流物资储备中心项目

4.郧西县供销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5.新合作云仓二期食品加工项目

6.郧阳区供销松针蛋冷链物流项目

7.鄂豫陕物资冷链物流集散平台项目

8.佰昌农产品保鲜冷链物流仓配项目

9.十堰武当农夫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项目

10.竹山县上庸茶城冷链仓储物流项目

11.惠陵生猪家禽屠宰加工冷链配送一体化项目

12.十堰市畜禽屠宰冷链物流加工产业园项目

13.竹溪鄂渝陕·国际农产品直批电商综合物流园项目

14.丹江口市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项目

15.竹山县绿谷食用菌冷链仓储物流建设项目

16.竹山县应急粮油配送中心及应急供应网点建设项目

17.竹山县红岩鲜果蔬菜仓储配送中心建设项目

18.鄂西北十堰市国际大宗货物物流基地项目

19.鄂西北粮食物流产业园项目

20.十堰供销华西粮食应急储备库

21.荆楚粮油应急储备中心建设项目

22.郧西县区域性骨干粮油应急配送中心仓储设施项目

23.竹山县东方希望100万头生猪冷链物流建设项目

24.兴坤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冷链仓储物流建设项目

(三)推进商贸产业链创新升级发展

促进传统实体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打造线上线下、国际国内融合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鼓励和引导供应链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推动供应链核心企业信息共享,探索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开展线上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业务。

大力发展电商物流。在“互联网+”电商场景下推进零售模式创新,鼓励电商平台引入现代供应链理念,丰富供应链服务模式,通过激励机制支持商业生态多元化发展,积极探索智慧商店、智慧商圈。支持十堰地理标志产品开展“网上行”“进名店”等活动,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线上消费市场。加快建设电商物流产业园,整合邮政、供销等网点资源,完善电商物流网络,实现电商孵化、电商物流的一体化运作。利用十堰旅游康养和文化创意资源,促进电商物流与文旅、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抢抓十堰中欧班列开通运行机遇,加快建设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十堰进口商品展示中心、跨境电商产业园“三大载体”,支持企业多渠道拓展海外市场。

积极拓展国际物流。拓宽区域协作领域,依托广交会、亚欧博览会、东盟博览会、中国国家汽车零部件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平台,不断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资源,加快推动汽车及其零部件、绿色有机农产品、中药材等产业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提高产业发展竞争力。鼓励外贸物流联运发展,推动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运输向铁路、水路转移。提高国际物流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生产、商贸等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加强国际物流通道网络能力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共建物流配送中心、前置仓、海外仓等。

专栏6  十堰市商贸产业链创新升级“十四五”主要建设项目

1.竹溪鄂渝陕·国际农产品直批电商综合物流园项目

2.供销云仓十堰电商产业园项目

3.新合作邻里中心智慧服务综合体项目

4.十堰市“武当山珍”区域品牌项目

5.郧阳区供销云仓物流园建设项目

6.竹山县通济沟电子产业示范产业园建设项目

7.竹山县南门多业态产业园建设项目

8.竹山县电子产业园项目

9.竹山县电商孵化产业园项目

10.湖北圣水茶场有限责任公司优质茶产业园建设项目

11.竹山县国家级茶叶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

12.香菇交易市场项目

13.县乡电商物流配送平台建设项目

14.十堰供销华西物流园项目

15.十堰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项目

16.十堰进口商品展示中心项目

17.十堰跨境电商产业园项目

七、打造现代物流服务新业态

(一)大力发展智慧物流

加快建设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加快建设十堰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供物流行业数据集成、共享及应用的“一站式”信息化服务。加快货运物流数字化建设,建设多式联运信息系统,提高车辆运行效率。提升农村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物流中的应用,建设具有协同效应的农村物流供应链公共平台。

加快培育智慧物流技术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具备较大规模和较强创新能力的智慧物流信息技术企业,提高智慧物流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智慧物流企业孵化能力。加大5G应用、射频识别、货物跟踪和快速分拣技术的研发力度,促进移动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推广使用;加强物流装备产品的研发应用,加快物流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二)推动绿色物流发展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推广应用绿色物流技术,积极倡导绿色供应链发展,构建绿色低碳物流体系。

加快创建绿色低碳物流引领示范区。依托全市物流节点,推动智慧物流、绿色物流、低碳物流的信息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上云用数赋智”,推动一二三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技术应用到供应链全过程,大力培育基于5G通信技术支持的高级物联网应用平台,鼓励物流企业使用物流信息技术优化管理,提升效率。构建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管理体制改革和回收模式创新。

加快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常态化创建。积极推进绿色货运、绿色港口、高铁快运等示范工程创建,持续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常态化,全面建成“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现代城市绿色货运配送服务体系。做好规划,实现城市配送科学化;做强机制,实现创建工作制度化;做实基础,实现城市配送节点网络化;做好品牌,实现城市配送规范化;做强特色,实现城市配送特色化;做好环境,实现城市配送协同化。

(三)构建应急物流体系

统筹协调物流企业,整合专业应急力量,不断完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建立分级响应的物流保障体系,加强应急演练,形成平急结合的应急物流能力储备。加强粮食、民用生活物资、医药物资等储备库的规划建设,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系统,完善应急商品储备、调运制度和应急处理流程,鼓励商贸物流企业参与应急物流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应急物流设施。加强专业化的应急物资储备、应急运输转运等设施建设,建立多渠道线上线下的市场供给配送体系。

加强应急能力储备。制定应急保障预案,将铁水公空、干支仓配等各种物流力量纳入应急物流体系。巩固重要生活物资和其他应急物资的保供基础,加强生活物资储备供应基地、生猪储备库、食用油采购渠道、蔬菜储备基地建设。

强化应急物资管理。构建储备体系完备、数量规模适度、储备模式合理的应急物资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名录,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预测等科学手段,对各类应急物资的需求进行合理预测。

健全应急保障机制。建立政府物资储备与市场物资储备相结合的机制;构建“平急”应急物资储备与保障体系响应机制,确立分级响应的应急物流保障体系,明确响应流程、责任主体,加强应急演练,健全平急结合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专栏7  十堰市现代物流新业态“十四五”主要建设项目

1.十堰林安物流园物流信息平台项目

2.湖北多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智能快件箱项目

3.竹山县智能快件箱建设项目

4.竹溪县社区公共智能投递箱建设项目

5.丹江口市智能快递柜项目

6.郧西县城区智能快件箱建设项目

7.竹山县物流信息服务中心项目

8.鄂西北粮食安全及民用物资战略应急储备基地项目

9.鄂西北医疗物资应急储备基地项目

10.鄂西北生产生活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项目

11.十堰康缘爱(天舒)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基地项目

12.十堰市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

13.房县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设施项目

14.十堰新合作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

15.竹山县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项目

16.竹山县“一核两中心三支点”应急救援力量建设项目

17.竹山县重大疫情监控网络及信息中心建设项目

18.竹山县防灾避险中心项目

19.竹山县上庸水上应急搜救中心项目

20.竹山县G346潘口应急中心项目

21.竹山县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

22.竹山县粮食应急储备中心建设项目

23.竹山县应急通讯指挥中心项目

24.十堰供销华西粮食应急储备库项目

25.丹江口粮食安全及民用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

八、夯实现代物流支撑体系

(一)壮大物流市场主体

培育领军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具有铁公多式联运建设与运营能力、专业主体之间协同合作能力、服务于农工商的物流仓储与配送能力、多种物流信息平台融合能力的大型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鼓励创新型骨干企业,加强与农业、制造业、商贸服务业等企业业务协同和融合创新,积极参与国内国际供应链体系重构,强化物流企业物流服务能力和组织能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物流企业,实施本土品牌培育行动。转型升级传统物流企业,支持龙头物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企业物流费用,壮大规模,形成物流企业集团;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进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升级。

(二)健全物流标准体系

加快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工作,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大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的实施和应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物流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提高十堰市物流标准化水平。支持物流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鼓励物流企业积极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三)强化物流数据监测

落实社会物流统计调查制度,根据全市物流企业规模水平,按照“业态全覆盖、区域全覆盖、运输方式全覆盖”原则,以重点物流企业为对象,强化物流数据监测,为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四)优化物流信用体系

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规范现代物流业市场秩序,依法依规实施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不断提高物流业整体信用水平。探索信用与投融资、政策扶植联动机制。建立供应链信用动态机制,促进相关部门和机构之间公共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强化对信用评级、信用记录、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的披露和共享,提高风险防控水平,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

(五)建立人才引育体系

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引进优秀的物流业人才,提高十堰市物流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强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岗前和在职培训,提高十堰市物流专业人才的技能和水平。加强农村物流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物流技能培训体系。

九、保障措施

(一)确保规划引领

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增强规划的执行性和约束力。相关部门应依据本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做好分解工作,抓好项目落实,推动全市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确保规划的各项任务和工作有序推进,确保“十四五”规划目标实现。在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引领下,加强对物流企业的培育,加大物流市场的监管,促进我市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完善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物流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成立市级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机构,加强对全市物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提升政务办事效率,提高行业及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进一步放宽对物流企业资质的行政许可和审批条件,改进审批管理方式。鼓励物流企业开展跨区域网络化经营。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落实扶持政策

加大用地、资金、信息、人才等政策支持力度,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着力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出台政策鼓励物流企业采用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物流。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个性化物流金融策划方案,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拓展银企合作通道,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上市等多种方式融资,运用担保机制增强物流企业的融资能力。

(五)鼓励创新示范

鼓励物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通过创新加快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智能物流园”、“智慧供应链”,大力发展“制造业+物流”、“现代农业农村+物流”、“互联网+物流”融合模式,创建一批省级和国家级示范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

(六)加强各类监管

加快完善物流行业价格指导体系、评价体系、监管体系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对物流企业车辆、设施设备的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物流安全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物流企业诚信评级制度,加大对物流企业商业信用的监管。